当159亿票房的烟花散去,中国电影人面对的是一张只有33%分账比例的冰冷账单。
6月30日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正式下映。这部横扫全球159亿元票房的国产动画巨制,以全球影史第五的巅峰之位落幕,距《泰坦尼克号》164亿纪录仅一步之遥。令人意外的是,尽管最后一周单日票房仍达20万元,片方却放弃了第五次密钥延期。
更深的遗憾隐藏在系列总票房中——《哪吒》系列两部总票房达29亿美元,距离《阿凡达》29.18亿美元的全球冠军宝座,只差1800万美元(约1.3亿人民币)。
当观众还在为数字狂欢时,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的控诉炸翻了行业平静:“100块钱票房,片方只能拿33块,怎么维持行业基本投入?”

一、票房狂欢下的残酷分账:33元真相
《哪吒2》154亿国内票房的辉煌背后,隐藏着中国电影产业最尖锐的矛盾。王长田在上海电影节上揭开的分账伤疤触目惊心:- 层层剥皮:每100元票房先扣除5%电影专项基金和3.3%营业税,剩余91.7%中影院分走57%,片方仅获约39元;- 最终落袋:再扣除6%发行费及宣发成本,片方净收益只剩33元左右。按此计算,《哪吒2》片方实际分账约51亿元。
这一比例甚至已是春节档政策红利的结果——普通档期片方分账比例常低至35%。相比之下,好莱坞片方通常能拿到50%以上分账,中国制片方的弱势地位暴露无遗。
当王长田为行业叫屈时,某影院经理却道出另一端困境:“春节档影院利润率仅10%,《哪吒2》贡献70%票房,但扣除租金人工后盈利远未达预期。”院线与片方的利益博弈,恰似哪吒与龙族的缠斗,胜负难分。

二、导演饺子的财富密码:12亿收入如何炼成
在片方哭穷的声浪中,导演饺子(杨宇)却悄然成为这场百亿盛宴的最大个人赢家。据业内人士测算,其总收入或超12亿元,创下中国动画导演的财富纪录。这笔巨额财富由三重收益构筑:
- 基础片酬:作为顶级动画导演,初始报酬约2000-5000万元;
- 票房分成:按净利润5%-8%的行业惯例,以45.4亿净利润计可获约3.6亿元;
- 股权分红:通过控股可可豆动画(56%)和自在境界(51%)两家出品公司,若占片方收益40%,个人分红高达8.3亿元。
饺子不仅是创作者,更是资本操盘手。这种股权绑定模式突破传统导演的“打工”身份,实现创作价值与资本收益的深度捆绑。当网友调侃“老板哭穷导演发财”时,折射的正是中国电影人从工匠向产业主导者的蜕变。

三、衍生品:千亿市场的未竟之业
《哪吒2》最震撼的对比不在票房,而在其商业生态的断层式落差。王长田现场算的另一笔账令人瞠目:“正版周边销售额几百亿,加上盗版可能破千亿,相当于票房的6倍!”
- 泡泡玛特联名盲盒上线即售罄,原价69元摆件被炒至千元;
- 2019年导演签名海报价格暴涨6倍,二级市场达300元。
尴尬的是,这些真金白银大多流向授权厂商和渠道商,而非内容创作者。中国电影公司95%收入依赖票房,而迪士尼衍生品常年占营收40%以上。当哪吒的乾坤圈在荧幕闪耀,片方却未能圈住应有的商业价值。
